党建工作

党建工作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党建工作 > 正文

辉煌的事业召唤有为的青年

发布时间:2012-05-11 浏览:

这个五月,与往年并无不同,但这一代青年有一天在回望这个五月的时候,一定会有特别的感受。这个五月,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发表之后,在社会各界、特别是亿万青年和青年工作者中引发强烈反响和共鸣。毫无疑问,因为这个重要讲话,因为这种共鸣,这个五月将成为中国共青团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作为重要的时间节点写进共青团事业的发展史。

讲话之所以引起这么大的共鸣,是因为讲话贴近现实并尊重历史,贴近青年的进步需求并尊重青年的成长规律,贴近时代的脉搏并尊重中国青年运动的发展要求,情真意切并语重心长,内涵丰富且思想深刻,每一个青年都能够从讲话中汲取到发展所需要的动力和成长所需要的精神资源。尤其让青年感到温暖、亲切和自豪的是,总书记的讲话在回顾90年的中国青年运动史后,对青年尤其是当代青年作出了很高的评价,盛赞广大青年确实是我国社会最积极、最活跃、最有生气的一支力量,确实是值得信赖、堪当重任、大有希望的!

高度的评价让广大青年信心倍增,而实践也表明,这一代青年是无愧于这种评价的,他们通过在一系列大事件和在日常行动中的表现,证明了他们真正是堪当重任的一代。

当北京奥运遭遇西方杯葛的时候,这一代曾被担心过于“突出自我”、“看重利益”的年轻人,以实际行动向世界证明,年轻人爱自己的祖国,而且爱得那么热烈和深沉,连西方媒体都惊叹“中国年轻人是你能遇见的最爱国的人群之一”。我们的年轻人让在北京的外国人处处感受到志愿者迷人的“中国微笑”,“鸟巢一代”成为北京和中国最好的名片。当灾难突然降临到这个国度的时候,年轻人毫不退缩、毫不含糊地担当起搏击风浪的青春责任。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年轻人在灾难中的表现让世界刮目相看,他们喊出了让国人化悲痛为力量的“中国加油、四川雄起”,长长的献血队伍中看到最多的是年轻的面孔。

80后有担当,90后有韧性,00后同样不甘示弱,本报曾通过调查对中日韩美高中生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中国高中生的国家意识在四国学生中最强,80.7%的中国高中生表示“若国家遇到危机,愿为国家做任何事”。这就是我们的年轻人,一代代相继登场展现着自身的成熟和担当:他们在该承担责任时会毫不含糊地担当起责任,该展示力量时会果断地亮出肌肉,他们积极探索勇于创新,他们勇于担当值得信任,他们视野广阔开放包容,他们以坚定的信念、宽广的胸怀、创造的激情和务实的态度书写着属于自己这代人的青春故事,不愧为堪当大任的一代。

这一代年轻人生逢其时,是幸运的一代,又是责任重大的一代。幸运在于,祖国发展的巨大成就、日渐崛起的大国实力,为青年成长进步创造了良好条件。责任重大在于,改革发展的艰巨任务在为青年大展身手提供广阔舞台的同时,也提出了很多挑战。时代提出了新的召唤,改革生出了新的要求,辉煌的事业发出了新的期待,年轻一代要担当起振兴中华和民族复兴的重任,需要不断提升和完善自我,不断增加自身的能力与素质,不断丰富和充实自身,这正是总书记讲话所提出的“五点希望”的内涵所在。

只有坚持远大的理想,在脚踏实地的同时,不忘仰望星空,才会不惧任何风险、不为任何干扰所惑,变得更加坚韧坚强,矢志不渝朝着崇高理想奋进,在崇高的理想追求中书写壮丽的青春,创造辉煌的人生;只有坚持刻苦学习,才能在实践熔炉中增长见识、砥砺品质、强化本领,成为可堪大用、能负重任的栋梁之材,从而使中国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真正实现强国的崛起;只有坚持艰苦奋斗,在艰苦奋斗中与祖国共奋斗,在不畏艰难中与社会共前行,才能在千磨万击中历练人生、收获成功;只有坚持开拓创新,以开拓的豪情担当起创新的重任,做弄潮儿,做吃螃蟹者,做拓荒牛,才能使我们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开辟新的发展空间、取得新的突破性进展;只有坚持高尚品行,发扬青年开风气之先的传统,在坚守正气、弘扬正气、引领正气中扮演重要角色,才能创造出一个真正的和谐社会。

面对总书记讲话所提出的希望,每一个青年在学习讲话精神时,都应该有这样的问题意识:我们应该怎么办?我们应该以怎样的实际行动来回应讲话、回应辉煌的事业发出的召唤?我们要认真去把握和领会讲话精神,对照讲话提出的希望,以这些希望来要求自己,在把握中体会,在体会中内化,在内化中将这份行动指南变为现实中一点一滴的行动。

广大青年朋友们,让我们行动起来,用实际行动给总书记的讲话、给党和国家的期待、给社会的召唤、给我们自己的青春一个响亮的回答。这一代青年肩负重任,我们要在建功立业中成就青春业绩,让青春之光闪耀复兴之路。

学院党政办公室:05926162029     学生工作办公室:6162002     邮箱:ywxy@hqu.edu.cn

地 址: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集美大道668号     邮编:361021

版权所有 1996-2011 华侨大学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422号

  • 微信公众号
  • 微博